財稅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基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思考
2023-04-14 | 來源:《稅務研究》2023年第4期 | 作者:畢蕊 溫馨 寇鐵軍
時間:2023-04-14 來源:《稅務研究》2023年第4期
作者:畢蕊 溫馨 寇鐵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財稅部門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持!笆奈濉睍r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上,“三農”工作重心也歷史性轉移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將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底線任務。因此,本文基于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思考,提出財稅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建議,以期更好發揮財稅政策的作用。
一、財稅助力脫貧攻堅實踐
脫貧攻堅階段,我國政府創新思路,確定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財稅部門以持續擴大財政投入規模、增強施政精準性及完善監管機制等具體措施,提升財稅資源運行績效,增大財稅激勵政策的乘數效應,拓展融資渠道,構建了適應于脫貧攻堅的保障機制。
。ㄒ唬┌l揮財稅投入保障功能
一是中央及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規模逐年穩步增加,扶貧支出總量從2011年的545.25億元增至2019年的5561.48億元,保障了脫貧攻堅資金供給。二是財稅部門運用財政貼息、稅收減免、資產收益扶貧、政府采購等政策積極拓展資金渠道,最大限度吸收各類商業信貸資金以及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各方資金參與扶貧。脫貧攻堅期間,財稅引導金融機構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超過7100億元,扶貧再貸款6688億元,金融精準扶貧貸款9.2萬億元。三是東部地區政府面向扶貧協作地區投入財政資金,幫助西部貧困地區實現了企業、技術、人才、資金等引入,有利于提升西部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四是為解決扶貧資金分散、沉淀與滯留問題,財政部深入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賦予貧困縣資金配置權并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優化資金供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2016-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832個貧困縣統籌整合各級財政涉農資金總規模超過1.50萬億元,每個貧困縣可支配的財政扶貧資金由整合試點前的年均幾千萬元,提升到整合試點后的年均超3.60億元。
(二)增強財稅扶貧的精準性
實踐證明,建檔立卡識別機制能有效糾正貧困人口識別中“假貧困”“被脫貧”等信息失真與信息不完善問題,有利于精準配置資源。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撥付及使用與建檔立卡結果相銜接,與脫貧成效相掛鉤,保障資金精準投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村與建檔立卡貧困戶。此外,助力脫貧攻堅的稅收優惠政策集中指向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涉農產業、創業就業、普惠金融、地區發展以及扶貧捐贈六大領域,輔之以點對點、滴灌式納稅服務支持,確保政策紅利精準對接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和扶持脫貧的產業、企業,為推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及生態扶貧積極助力。全國稅務系統落實支持脫貧攻堅稅收優惠政策實現減稅金額從2015年的263億元增至2020年的1022億元,年均增長超過30%。
。ㄈ┩晟品鲐氋Y金監管機制
一是加強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完善資金分配方法,明確績效評價原則、內容、指標及方式,將績效考評結果與各級政府扶貧成效及資金分配掛鉤,構建資金競爭性分配機制。二是各級財政依托扶貧資金及項目總臺賬,構建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機制,及時掌控資金預算安排、分配下達及績效目標執行等信息,實現資金撥付、分配及使用等環節全過程績效管理。三是各地財政部門通過強化扶貧資金績效評價監管、扶貧資金監督檢查與公示公告制度,保障財政資金精準投放及使用。2020年,審計查出嚴重違紀違法問題資金占比降至0.19%。
二、財稅助力脫貧攻堅經驗
新時代脫貧目標的如期實現印證了財稅政策在推進國家貧困治理歷程中的主導力量。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高財稅扶貧綜合績效,財稅部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在保障投入、精準施策及強化監管中積累了寶貴經驗。這些經驗將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得到應用推廣,發揮財稅政策的引導與支撐作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保障。
(一)依托制度優勢提升財稅扶貧綜合能力
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構筑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制度優勢。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歷史任務,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貧困治理為導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立足于基本國情,健全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堅持精準扶貧基本方略,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黃承偉,2021)。財稅政策依托制度優勢,為脫貧攻堅提供支持。中央及省級財政實施“自上而下”持續的傾斜政策,積極引導社會扶貧主體和社會資本規范且有序向貧困地區集聚,滿足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需要。中央及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審批權逐級下放,強化基層政府對財政扶貧資源統籌能力,優化財政扶貧有效供給機制。
(二)遵循精準取向確保財稅扶貧落實到位
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轉型下的高速經濟增長與大規模專項扶貧行動的協同效應引發城鄉勞動力再配置與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并促使具有較高內生能力的農村貧困區域及其貧困人口依托分享農村經濟增長成果與扶貧政策紅利成功擺脫絕對貧困狀態(高帆,2020)。但那些因個人、地域等因素限制而仍然存在的農村剩余絕對貧困人口,成為我國政府需要精確瞄準且創新精準扶貧方略予以應對的扶貧對象。精準扶貧的關鍵在“精準”。面對我國貧困狀況,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我國創造性地提出并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做到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精準要義強調以扶貧目標識別、扶貧方案選擇及扶貧成效管理與考核等的精準,優化配置各類扶貧資源,精準惠及扶貧對象,實現扶貧的科學與高效。我國財稅扶貧政策精準定位并獲取扶貧對象信息,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針對因病、因災、因技術及勞動力短缺、因學等不同的致貧原因實施精準幫扶,真正實現政策精準落實到縣、到村、到戶、到項目。
。ㄈ﹫猿挚冃蛲晟曝敹惙鲐毠芾頇C制
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為實現這一艱巨任務,大量財政及社會扶貧資源投入各類扶貧領域,規模巨大,增長迅速,對扶貧資金監管帶來挑戰。加強扶貧資金績效管理成為保障脫貧攻堅進程的關鍵。我國各級政府不斷完善財稅扶貧管理體制,確保政策落實到位。為提高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及使用績效,以全面績效管理改革為契機,政府優化扶貧資金使用和管理機制,構建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加強扶貧資金審計管理,在完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體系之上,減少資金分配、傳遞及使用環節”滲漏“降低運行成本,提高資金減貧績效。
三、財稅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政策建議
民族要振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是挖掘農村內需潛力、暢通城鄉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隨著構建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的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鄉村振興戰略也將進入全面推進階段。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應進一步激發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構建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這既是脫貧地區構建農戶持續增收機制、消除返貧風險、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及水平等的現實需求,也是總結財稅助力脫貧攻堅成果及實踐經驗并逐步拓展的長遠需求。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財稅政策需進一步在財稅投入、政策精準落實和有效監督管理上不斷完善,實現財稅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ㄒ唬﹫猿贮h的全面領導,提升財稅投入保障功能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尤以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是團結帶領人民攻堅克難、開拓前進最可靠的領導力量!眻猿贮h的領導,財稅工作既能統籌兼顧使用財力,又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圍繞中央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決策部署,應堅持以防返貧為落腳點,聚焦已脫貧戶及非貧困縣、非貧困村邊緣戶等低收入人口和鄉村振興幫扶縣等欠發達地區,以常態化、服務型、普惠性、多元化與引導性的政策定位,優化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財稅支持政策體系。穩定財稅支持力度,拓展融資渠道,提升財稅投入保障功能,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當前,提升財稅投入保障功能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發力:一方面,增強稅收組織收入職能,保障充足財源;另一方面,按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完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財稅支持政策,確保財稅投入力度不斷增強。
(二)持續堅持精準施策,優化財稅精準投向機制
盡管全面脫貧目標如期實現,但脫貧地區發展基礎薄弱,部分脫貧人口存在因病因災返貧風險。因此,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底線目標。而精準施策是實現這一底線目標的重要方法。應精準研判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返貧風險,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應對,精準發力確保完成底線目標。一方面,財稅政策需在健全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基礎上,精準識別自我發展能力不足、抗風險能力不強、致貧返貧風險較大人群,持續堅持精準施策方略,對有勞動能力者進行開發式幫扶,對喪失勞動能力者堅持實施兜底保障機制。另一方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在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目標。而激發內生動力的關鍵在扶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財稅資源需集中于鄉村產業振興精準施策。一是各級財政涉農資金需重點投入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支持區域優勢產業發展,以強化產品質量、標準和市場競爭力等措施鞏固拓展農業產業脫貧成果,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二是財稅政策應發揮財政資金帶動作用,擴大覆蓋涉農主體及生產環節的稅收優惠,支持涉農全產業鏈縱深融合發展,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激發農村電商、鄉村文化旅游、養老服務、生態環保等一系列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發展活力。三是以改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為基礎,加強支持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的財稅政策,盤活集體資源并實現保值增值,增加面向合作社經營及集體資產收益分紅的稅收減免,強化村集體統一經營綜合服務能力,提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可持續性,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ㄈ⿵娀敹惐O管機制,提升鞏固脫貧成果績效
為適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需求,財稅部門需強化財稅涉農監管機制,防范資金錯配及低效使用風險,提升其鞏固脫貧成果績效。一是改革財稅管理體制,構建涉農資金統籌長效機制。涉農領域財稅管理體制需明晰層級政府間權責邊界,在適度增加中央財政涉農事權和支出責任情況下,進一步增強基層政府涉農資金分配權責,充分發揮基層鄉村治理和統籌財政涉農資金能力,構建涉農資金整合長效機制,提升鞏固脫貧成果、服務鄉村振興的績效。二是強化涉農資金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各級財政涉農資金投入要匹配鄉村振興戰略整體規劃,確保資金精準投向所有目標群體和鄉村發展重點領域。各級政府需完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以項目為依托,強化績效管理,尤其是項目支出執行環節績效管理,依據績效評價結果進一步規范涉農資金使用及項目管理。以重績效、強管理為基本原則,財稅監管機制的完善需抓住涉農資金管理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聚焦現實問題,努力提高財稅涉農政策及資金在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中的實施效果和使用效益。
。ㄗ髡邌挝唬簴|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遼寧科技大學經濟與法律學院、東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