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rnnnr"></output>
      <address id="rnnnr"></address>

      <pre id="rnnnr"><strike id="rnnnr"></strike></pre>
      <pre id="rnnnr"></pre>

      <pre id="rnnnr"></pre><noframes id="rnnnr">

      <track id="rnnnr"></track>

      首頁 >>稅務文苑 >> 正文

      我寫《微水浮塵》

      2023-04-27 | 來源:《中國稅務》2023年第4期 | 作者:靈石
      時間:2023-04-27   來源:《中國稅務》2023年第4期
      作者:靈石

        拙作《微水浮塵》出版了。這部近四十萬字的小說斷斷續續耗費了我七八年的光景,其實并非千錘百煉、精雕細琢,實實是因為自己的放任疏懶和缺乏自信。只要稍遇困難,便停滯許久。中間,慈父去世,更給我沉重打擊,讓我巴不得徹底逃離寫作,永不伏案。

        長篇小說創作過程中的那種極度孤獨和無比厭倦,大概只有寫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好在,寫到后半部時,我感覺孤獨和厭倦的情緒在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激情和信心的不斷積聚。我們都是塵世間的凡人,不管是站在文學頂峰的托爾斯泰、雨果,還是成千上萬籍籍無名的寫作愛好者,一旦你想用文字真誠表達自己的心靈世界,寫作就是件既艱難痛苦又快樂享受的事情——艱難痛苦遠遠大于快樂享受。

        我的文學夢始于對托爾斯泰小說的酷愛。我常常覺得自己只讀過一本小說,那就是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我不知讀過多少遍的書,在給我帶來極大營養的同時也“養刁”了我的口味,對其他人的小說幾乎沒有了用心閱讀的興趣——《微水浮塵》的寫作就是在這樣一種貌似清醒深刻實則好高騖遠的畸形心態下開始的。

        那個時候,我對當代中國小說懷有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可笑的不屑,覺得那些所謂的優秀作品要么過分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高度純化了人格特征,使人物變得臉譜化;要么過分扭曲人性,讓人物生活在某種罕見的極致狀態,強行敲擊和撕裂讀者脆弱的心臟,F實主義好比是一部宏大的交響樂,樂曲復雜多變、寓意深遠,各種樂器主次分明、精妙配合。以此為標準,我那時甚至狂妄地認為,中國當代從未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文學。

        當“目空一切”的我野心勃勃地想要寫一部所謂“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品時,首先遇到了選題上的困難。誠然,凡腳下的都是現實的,都是可以用文學來塑造的,但我卻覺得尋找一片適合自己深耕的沃土非常困難。盡管在北京生活了幾十年,但我仍然感覺在現實主義的畫布上很難對城市里那些行色匆匆、各懷心事的人們進行構圖,起碼我不具備這個能力。繁華的城市中,我不僅沒找到打動自己的故事,甚至也找不到理想的表達方式,城市情景鬧劇既非我所好,亦非我所長。于是,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遙遠的過去——那個我熟悉的兒時的世界。我幾乎一下子就確認了寫作的方向,那就是,在一個如今已經破敗的工礦小鎮上“復活”從前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官員等各個階層的人物。

        過去的記憶鮮活跳躍,我激情下筆,讓一個生有七子的工人家庭在打斗中出場。那不是我的親身經歷,卻是我的親眼目睹。原始的野性,時過多年,想起來仍感震撼。但寫完最初的那幾節,我似乎一下子激情耗盡,腦子里空空蕩蕩,怎么也進行不下去了。再拿起筆,已是一年之后。故事在摸索中緩慢推進:我不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時候出場,甚至也不知道他們的命運,表面上看好像是我的筆在操縱著人物的言行,但實際上卻是人物在指揮著我的頭腦,我時而從人物中跳出來俯視他們,時而又鉆進他們的內心,那是一種既握有理智又失去理智的不可捉摸的“瘋狂”狀態。

        我對自己寫出的文字時而滿意,時而厭倦,中斷寫作的次數更是不計其數。從南長河岸邊的住處到車公莊大街的單位,有不到五公里路程,每當我想寫又寫不下去的時候,就會選擇徒步上班,穿過紫竹院公園,一路喃喃自語,尋找靈感!段⑺m》大半的情節都是在這條路上誕生的。我跟別人笑談,紫竹院公園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我都認識!為了感謝這片北國美麗的竹園,我在小說中特意安排故事在紫竹院里發生,亦算是特別的紀念。

        很多人問我《微水浮塵》主要想表達什么,老實說,我覺得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一部長篇小說不是一部學術論著,文學承載的東西是復雜多面的,而且經常是朦朧的、不明確的,甚至是矛盾的。從個人體會看,我甚至不認為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是作家深思熟慮的結果,作家在寫作過程中,有一種類似螞蟻修路、蜜蜂筑巢、蜘蛛編網似的本能的自覺,就是所謂的靈感!靈感這種東西經常悖離作家平常的思考和體驗,有時會讓作家自己都很吃驚,它常常處在一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出軌”狀態,我想這恐怕就是文學的特殊之處,也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作家在創作中的狀態如此,讀者在閱讀中的心情更如此。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部作品,從作品中領悟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甚至會出現完全相反的感覺。這就對了,一部好的作品,是不提供標準答案的,而是讓每個讀者在他內心制造屬于他自己的那個哈姆雷特。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敘述風格。翻開《微水浮塵》,讀者很容易注意到場景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語言風格迥異:場景對話描寫隱約帶著中國古典文學的獨特韻味;心理描寫則呈現出明顯的歐化特征。有評論者盛贊作者把這兩種風格奇異地予以了融合,讓讀者在感性想象與理性思考之間“反復橫跳”,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審美體驗,這是作者在文學創作敘事方式的傳承和創新之間的一種有益探索。其實,只有我心里清楚,敘述風格的變化除了我某種程度的刻意為之外,還有寫作時間拉得過長這個不得已的原因,大家或說看出歐式表達的痕跡,或說品到老舍的風格,還有人調侃聞到了點紅樓味道……盡管他們的這些評價帶有某種贊賞的意思,但這卻是我無法彌補的缺憾。(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

      分享到: 0
      [大] [中] [小] | [打印] | [關閉]
      稅務要聞
      國際稅訊
      黨媒推薦

      關于我們
      中國稅務雜志社服務熱線:010-63584622、010-68286647、010-68210786
      電子郵箱:tax@ctax.org.cn | 聯系電話:010-63422191 | 傳真:86-010-63584617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國投財富廣場1號樓10層 郵政編碼:100055
      主辦:中國稅務雜志社 http://www.designdifferentials.com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新網 10120170084 |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備16063117號-1 | 備案: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45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新網 10120170084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備16063117號-1

      備案: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