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rnnnr"></output>
      <address id="rnnnr"></address>

      <pre id="rnnnr"><strike id="rnnnr"></strike></pre>
      <pre id="rnnnr"></pre>

      <pre id="rnnnr"></pre><noframes id="rnnnr">

      <track id="rnnnr"></track>

      首頁 >>媒體報道 >> 正文

      退稅減稅降費助力穩定中國經濟大盤

      2022-08-23 | 來源:國家稅務總局網站 
      時間:2022-08-23   來源:國家稅務總局網站

        近年來,中國持續實施退稅減稅降費政策,為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應對經濟下行、穩定經濟大盤,提供了有力支持。

        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1年,稅務部門辦理新增減稅降費累計達8.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中國宏觀稅負從2012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15.1%。今年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截至7月底,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萬億元。

        近年來,中國實施的退稅減稅降費政策,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

        2016年,通過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釋放大規模減稅紅利,服務供給側改革;2017年,加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力度、推出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激勵措施,同時簡并增值稅稅率,切實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2018年,通過降低增值稅稅率、提高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等措施,進一步減輕廣大納稅人負擔;2019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實施,重點聚焦減輕制造業和小微企業負擔,全年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3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2%。

        繼而,2020年,推出7方面28項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稅費優惠政策,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2.6萬億元,有力支持了穩崗就業;2021年,實施“減稅降費+緩稅緩費”,持續加力加碼,減稅降費產生了疊加效應;2022年,實施“大規模留抵退稅+減稅降費+緩稅緩費”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呈現了規模力度大、優惠方式多、惠及范圍廣、連續性強的特點。

        從宏觀“降稅負”到微觀“降成本”,退稅減稅降費政策既直接減輕企業經濟負擔、促進經濟增長,又催生了大量市場主體,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退稅減稅降費的根本目標是賦能中國經濟。

        2013年至2021年,中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累計達9315萬戶,年均增加逾千萬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戶數由2015年底的544萬戶增長至2021年底的1238萬戶,“放水養魚”效果持續顯現。

        數據顯示,2021年重點稅源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稅費負擔較2020年下降3.8%,比2015年累計下降21.7%,營造了更加良好的營商環境。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馬海濤表示,退稅減稅降費是助企紓困政策中最具“含金量”,市場主體受益最明顯、感受最深切的政策。

        稅率下降,企業信心上漲。北京印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財務總監滕軍萍表示,增值稅稅率一路由17%降到13%,對企業幫扶非常大。成立僅一年的浙江菀煜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陳良遠介紹,今年已享受近40萬元稅費優惠,資金壓力減輕了不少,公司近期又投資50余萬元,在產銷再造、重塑制造上邁出了新一步。

        企業減負,創新腳步加快。近年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等政策紅利逐步釋放,為企業加快研發創新注入“強心劑”。2021年,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一項,北京夢想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就享受了1300多萬元的稅收減免,全年累計享受稅費減免2100多萬元,省下來的資金將用于智能辦公產品的研發和迭代。公司高級副總裁趙巖說,企業的減稅降費情況一目了然,省心又省力。

      分享到: 0
      [大] [中] [小] | [打印] | [關閉]
      稅務要聞
      國際稅訊
      黨媒推薦

      關于我們
      中國稅務雜志社服務熱線:010-63584622、010-68286647、010-68210786
      電子郵箱:tax@ctax.org.cn | 聯系電話:010-63422191 | 傳真:86-010-63584617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國投財富廣場1號樓10層 郵政編碼:100055
      主辦:中國稅務雜志社 http://www.designdifferentials.com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新網 10120170084 |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備16063117號-1 | 備案: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45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新網 10120170084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備16063117號-1

      備案: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45號